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娱乐 > 东西问丨印尼汉学家韩善美:我为何研究中国形象? 正文
时间:2025-11-10 07:30:18 来源:网络整理 编辑:娱乐
中新社雅加达11月7日电 题:我为何研究中国形象?——专访印度尼西亚汉学家、印尼华裔总会文教部负责人韩善美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2025年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75周年,也是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,在两国关
中新社雅加达11月7日电 题:我为何研究中国形象?东西
——专访印度尼西亚汉学家、印尼华裔总会文教部负责人韩善美
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
2025年是问丨为何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75周年,也是印尼研究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,在两国关系发展历程中具有特殊意义。汉学
回顾历史,家韩两国关系曾经历风雨。善美印尼人是中国怎么看中国的?印尼眼中的中国形象是怎样的?如何看待人文交流在两国关系中的独特作用?日前,《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及印尼眼中的形象中国形象》新书发布会在雅加达举行,该书作者、东西印尼汉学家、问丨为何印尼华裔总会文教部负责人韩善美(Santi Ding)接受中新社“东西问”专访,印尼研究就相关议题进行了探讨。汉学
2025年9月24日,家韩韩善美手持新书,善美在2025年印度尼西亚国际书展上。中国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 摄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:
中新社记者:您为何选择以“印尼眼中的中国形象”为研究主题?这与您个人经历有怎样的联系?
韩善美:当下,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中国在印尼社会的形象传播更为复杂、多元,既有积极认同,也存在误读和偏见。《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及印尼眼中的中国形象》一书主要聚焦两国人文交流的历史脉络与现实状况,并剖析印尼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与形象。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连接两国人民心灵与思想的桥梁。
我之所以选择“印尼眼中的中国形象”作为研究主题,与其说是学术兴趣,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必然。我出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明古鲁省,虽然家境普通,但自幼父亲常给我讲郑和下西洋的故事。那时的我,只觉得“中国”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。后来我在雅加达学习中文,又因孔子学院奖学金到福建师范大学完成本科,随后在华中师范大学攻读硕士与博士。从青涩的印尼女孩到中国博士,我的人生本身就是两国人文交流的一条小小航线。
在求学与研究过程中,我渐渐发现,“中国形象”在印尼社会中并非单一,而是充满复杂的历史、政治与情感层次。有时是好奇与欣赏,有时是误解与距离。我想弄清楚:印尼人到底怎么看中国?这种认知是怎样形成、变化甚至被媒体与国际舆论影响的?于是我选择以学术方式,去回答自己从小就存在心中的疑问。
2025年9月25日,韩善美在《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及印尼眼中的中国形象》新书发布会上推介新书。受访者供图中新社记者:在您的研究中,印尼社会对中国的认知经历了哪些主要变化?这些变化背后的关键因素是什么?
韩善美:在我的研究中,印尼社会对中国的认知,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是历史记忆时期。早在郑和下西洋时代,印尼与中国的交流就已建立。那时的“中国印象”是友好、慷慨与文明的象征。直到20世纪中叶,印尼社会仍然保留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好奇。
第二阶段是冷战与政治敏感时期。受当时国际政治氛围与印尼国内政策影响,印尼与中国关系一度陷入隔阂。印尼社会对中国的认知被简化甚至扭曲,部分民众对“中国”产生了距离感甚至误解。
第三阶段则是新时代的重新认识时期。随着印尼与中国关系的恢复与发展,特别是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推进,中国在印尼的存在变得更立体。基础设施、教育合作、数字经济、媒体传播等领域,让更多印尼人开始直接接触真实的中国。
我在调研中发现,印尼人尤其是年轻一代,对中国的发展速度和科技实力印象深刻。他们会用抖音、微信、B站等社交平台了解中国社会,也开始意识到“东方现代化”的另一种可能性。当然,新的误解也在生成。信息碎片化容易造成刻板印象的再生产。印尼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既前所未有开放,又需要平衡与引导。正因如此,我认为媒体与教育是塑造国家形象最关键的两个领域。
中新社记者:中印尼建交75周年之际,您如何看待人文交流在两国关系中的独特作用?与政治、经贸合作相比,它有何不同价值?
韩善美:政治和经贸合作固然重要,它们是国家关系的骨骼;但人文交流,是维系这一“身体”灵魂的血脉。国家之间的信任,不仅来自协定与合同,更来自人心的理解与共鸣。
在我看来,人文交流的独特价值有三个。第一,它能化解“看不见的距离”。政治谈判解决的是利益分歧,而人文交流消弭的是心理隔阂。第二,它能让合作更可持续。只有当民众真正理解对方文化,合作才不会停留在表层。第三,它能让国家形象更具温度。无论是学生交流、语言教学、影视传播,还是宗教与艺术对话,这些都让“中国形象”变得鲜活、生动、有人情味。
我经常引用印尼一句谚语:“国家间的友谊,最终要落在人与人的友谊上。”当一个印尼孩子因为中文歌喜欢上中国文化,当一个中国企业家理解印尼社会的传统习惯并尊重它,这些细微的互动,往往比宏大的政治叙事更能打动人心。这也是我愿意承担“民间使者”这个称号的原因,我相信理解比立场更重要。我愿继续在印尼与中国之间行走,用研究、写作与交流,让更多人看到彼此、理解彼此。
2024年8月27日,印度尼西亚雅加达,中国国产3A单主机游戏《黑神话:悟空》画面吸引小朋友。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 摄中新社记者:展望未来,您对中印尼在人文、教育和媒体领域的合作有何建议?年轻一代在其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?
韩善美:我认为未来印尼与中国的合作,需要从“项目合作”走向“价值共建”。在人文领域,两国可以设立更多联合研究平台,围绕跨文化传播、社会心理、宗教与现代化议题展开对话。文化合作不应只是节庆式的活动,而应是持续的思想交流。
在教育领域,希望看到更多“互访型”的青年项目。中国高校已经接收了大量印尼留学生,印尼的高等院校也可以更积极地邀请中国教师与学者前来讲学、开设课程。教育是双向的,互访越多,往往误解就越少。
在媒体领域,我特别强调叙事权的平衡。长期以来,印尼的中国报道多由西方媒体转述,导致“二手印象”的形成。我们需要培养更多了解双方文化的青年记者、学者、译者,让他们以双语、双视角讲述真实的故事,用双方都能听得懂的语言来叙述。新闻不仅传播事实,也建构认知。媒体人文交流应成为下一阶段重点。
至于青年,我认为他们既是受益者,也是创造者。在互联网时代,青年是连接世界的天然节点。他们懂语言、懂技术、敢表达。如果说上一代人的任务是“搭桥”,那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,就是让桥上永远有人来往。我希望印尼与中国的年轻人都能带着开放的眼光看世界,在差异中寻找共鸣,在理解中找到力量。(完)
受访者简介:
韩善美。受访者供图韩善美(Santi Ding),印尼明古鲁省人,华中师范大学博士,华中师范大学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。现任印尼—中国法律、文化与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、印尼中华伊斯兰教联合会副秘书长、印尼华裔总会文教部负责人、印尼司法部宣誓翻译员。印尼青年一代具有代表性的汉学家之一,积极投身印尼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民间友好合作,在两国人文交流中扮演了桥梁与纽带的角色。
“一带一路”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扩容2025-11-10 06:39
浙江一处长被曝地铁上猥亵他人!官方回应2025-11-10 06:36
“他是真正的艺术家!”多位广东文艺家追忆黄永玉2025-11-10 06:27
6月1日起,广东三地推行轻微交通事故线上视频快处2025-11-10 06:23
美国肯塔基州发生飞机坠毁事故 已致十余人伤亡2025-11-10 06:15
广东又开始“下芒果”了!但切记只能看不能吃2025-11-10 06:01
企业发红头文件“禁止婚外情和出轨”,公司回应:家庭和谐才能稳定工作2025-11-10 05:45
东莞一社区干部平均月薪2万?工作人员回应:算中等水平2025-11-10 05:27
银行业反内卷潮涌 基层最后一公里待破2025-11-10 05:10
知名艺术家黄永玉逝世 曾执笔2023兔年邮票2025-11-10 04:53
“低GI”成食品热门标签,是“智商税”吗?2025-11-10 07:12
索要千万逼死丈夫?苏享茂家属:翟欣欣涉嫌敲诈勒索已被逮捕2025-11-10 07:01
广州地铁回应女生曝光偷拍事件:双方当时已和解2025-11-10 06:22
收割机无法下高速致麦子收割不及时?官方回应:传言不属实2025-11-10 06:06
“低GI”成食品热门标签,是“智商税”吗?2025-11-10 05:58
大叔未偷拍仍遭女子曝光 四川大学:将依规依纪处理2025-11-10 05:55
“佛山一男子街边遗弃女儿?”官方回应:并非遗弃,已被家属接回2025-11-10 05:39
英国零售店商品价格飙升 达18年来最大增幅2025-11-10 05:20
银行业反内卷潮涌 基层最后一公里待破2025-11-10 05:03
飙车炸街,还有人赌33万奖金!全抓了!2025-11-10 04:51